◎恐懼: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機制

 

恐懼,這個讓大多數人避之不及的情緒,實際上是我們進化過程中的重要自我保護機制。遠古時期,當人類面臨危險時,恐懼感觸發了「戰鬥或逃跑反應」(fight-or-flight response),幫助我們快速做出決策,增加了生存的機會。

 

 

儘管恐懼在危機時刻提供了必要的保護,但為何現代人卻樂於追求恐懼的體驗,如觀看恐怖片或參與極限運動?其實這反映了人類複雜的心理結構——恐懼不僅讓我們警惕,還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感和解脫感。

 

 

◎恐怖片的三大特徵

 

 

恐怖片一直以來都是電影界的特殊存在,它們以特定的方式激起觀眾的恐懼感和興奮感。學者指出,恐怖片成功的關鍵在於三大特徵:懸念(tension)、關聯(relevance for viewers)、以及不現實主義(sense of unrealism)。

 

 

恐怖片往往通過陰森的音效、暗黑的場景設計,讓觀眾與劇中角色同感驚恐,並讓人不由自主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。這些電影不僅僅是娛樂,更深層次地喚起了我們內心對未知事物的原始恐懼。

 

 

 

同時,恐怖片還會利用大眾熟知的恐懼元素,如死亡、黑暗、核戰或學校霸凌,進一步拉近觀眾與劇情的距離。1970年,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政弘(Masahiro Mori)提出的「恐怖谷理論」(Uncanny Valley)也為恐怖片中的經典形象——如殭屍和小丑提供了解釋。這些角色既具有人類的基本特徵,又異於常人,正好激起了我們對陌生人或非人類生物的恐懼。

 

 

 

◎恐怖片為何讓人欲罷不能?

 

為何有些人總愛看恐怖片?心理學家的「刺激遷移理論」(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)解釋了這種現象。當我們被恐怖片的情節所吸引時,恐懼會放大我們對劇情最終結果的期待。因此,當危機解除時,恐懼帶來的負面情緒會轉化成如釋重負的快感,這種感覺讓觀眾產生愉悅,並促使他們繼續追看。

 

另一個理論「良性自虐」(benign masochism)。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,像是吃辣、聽悲傷音樂或觀看恐怖片。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恐怖並不會對我們構成實際威脅時,反而會因此感到滿足和快樂。

 

 

 

◎感覺追尋人格

 

部分人比他人更愛追求刺激,這類人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「感覺追尋人格」(sensation-seeking personality)。他們不僅會選擇觀看恐怖片,還可能愛好雲霄飛車、極限運動等活動,甚至選擇如腦外科醫生或拆彈專家這類高壓工作。研究發現,這些尋求刺激者的大腦對多巴胺(dopamine)的處理方式與一般人不同。他們的大腦多巴胺自受體較少,導致他們對愉悅感的需求更高,渴望更強烈的刺激來滿足這種需求。

 

 

 

◎恐懼的演化與大腦反應

 

恐懼作為一種早期預警系統,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威脅並逃避危險。當我們看到恐怖畫面時,大腦的杏仁體(amygdala)會迅速做出反應,釋放應激激素,使心跳加快,肌肉緊繃,準備好應對潛在的威脅。然而,儘管恐怖片會引發生理反應,我們的大腦前額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會幫助我們識別這些情境是虛構的,從而讓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恐懼的刺激。

 

◎恐懼雖然強烈,卻是安全的

 

 

 

總結來說,觀看恐怖片是一種在安全環境中體驗恐懼的方式,這不僅滿足了人們尋求刺激的需求,還能為觀眾帶來難以言喻的快感。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,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情感,而每個人對恐懼的反應各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