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是否曾經深陷困境,不斷嘗試卻無法改變現狀?這種無助感,常常讓人覺得自己對現況無能為力。心理學上,這被稱為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,是一種因為過去失敗經驗而產生的消極心理狀態。
什麼是習得性無助?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呢?該如何擺脫這種心理陷阱?
◎什麼是「習得性無助」?
「習得性無助」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.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提出,源於一項關於動物的實驗。研究發現,當狗經歷持續、無法避免的電擊時,即便後來提供了逃脫的機會,它們仍不會再嘗試改變。

當個體經歷多次失敗或挫折後,會學會一種無助的信念,認為無論如何努力,結果都是徒勞無功。
◎習得性無助如何影響我們?
長期處於無助狀態的人,容易感到壓力和情緒低落。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,也無法改變現況,這種情感積壓會導致焦慮、抑鬱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消極態度。

習得性無助的另一個影響是,個體在面對新的挑戰時變得消極和被動,甚至放棄嘗試。由於過去的失敗經驗,他們會認為即便付出努力,結果也不會改變,這種心態讓他們錯失了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。

◎擺脫習得性無助的三個策略
儘管習得性無助是透過經驗形成的,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行為來克服它。以下是幾個實際的步驟,幫助我們找回生活的掌控感。
1.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
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,例如他人的反應或某些外在環境的變化。學會接受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,是解放自己、減輕壓力的第一步。正如人際關係中,並非我們的付出就必然能換來回報,接受這些現實有助於我們放下不必要的負擔。

2. 將注意力放在可控制的事情上
與其困在那些無法改變的問題裡,不如專注於我們可以掌控的領域。將精力投入到小的、可實現的目標中,比如幫助身邊的人、完成一些小任務,這些小小的成功可以逐漸恢復我們的信心,打破無助感。

3. 勇敢面對無助感,尋求支持
當我們感到無助時,不應該選擇逃避或壓抑內心的情緒。承認這種無力感,並尋求他人的幫助,無論是向朋友傾訴還是尋求專業諮詢,都是改變的第一步。借助外界的力量,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,從而找出突破口。

習得性無助雖然可能深植於我們的內心,但它並不是無法打破的困境。透過認識這種心理現象,並採取積極的行動,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打破無助感,重新建立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