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曾有過明明只使用了一個盤子,卻拖了一整天還不洗它的時候嗎?有過被交付一件重要的工作,卻東摸西摸,不小心就到下班時間卻還沒做完的經驗嗎?草草收尾導致成品馬虎普通,還帶給自己愧疚感。
這是典型的「拖延症」,拖延症並不是偷懶,而是一種知道某件事很重要,卻一直選擇不去處理的行為。
拖延或許可以在當下帶來短暫舒緩壓力的感覺,長期看來,卻會浪費更多的時間且產生更大的壓力。
『拖延症的定義與特徵』

拖延症(Procrastination),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,常見於日常瑣事或重要任務,如參加聚會、提交工作報告或學術任務。
拖延症不是時間管理或品格出現問題,更不是單純的懶惰,其背後有複雜的心理因素。心理與外在行為是相互關聯的,通常涉及一系列相關的想法、情緒和行為模式。
拖延症患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,擔心自己無法完成工作或任務,這種懷疑會進一步加劇拖延行為。在拖延之後,他們會感到內疚和後悔,意識到自己浪費了寶貴的時間,並對自己的拖延行為感到不滿,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績效。
【拖延症與懶散、時間管理問題的區別】:
拖延症是一種持續存在且頻率較高的行為模式,而懶散或時間管理問題可能是偶爾的情況。
拖延症通常對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產生負面影響,如時間緊迫、工作品質下降、錯過重要機會等。
拖延症常與恐懼、自我懷疑、完美主義等心理因素有關。
『為什麼會拖延?』
造成拖延可能有諸多原因疊加,以下是常見的四種原因:
恐懼:拖延症患者害怕失敗、承擔責任,或擔心自己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。
焦慮:在工作進行期間和截止日期逼近時感受到的焦慮,加劇了拖延行為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完美主義:追求完美,處在「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」的狀態,而拖延工作的開始。
自我懷疑: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。
『如何改善拖延症?』

一點一點慢慢來,將任務切割成幾個部分,每天完成一部份,累積下來便能夠完成工作。
那些想要準備好再執行、或焦慮於未來結果不如預期的人,告訴自己「先做再說」。
找夥伴共同執行,提升外部動機,增加完成的動力,如找朋友一起運動。
適時照顧自己,保持精神充沛的狀態及愉悅穩定的情緒。
拖延現象與生活壓力、情緒狀態有很大的關聯,如果發現拖延不只影響了單一任務,還影響生活作息、工作、社交狀態,建議尋求親友的協助或醫療資源的介入。
慢一點沒關係,可以休息但是不要放棄,用自我鼓勵取代責備,正向轉念緩解焦慮,並計畫前進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