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當今社會,即使我們被社交媒體包圍,與他人建立聯繫看似輕而易舉,但孤獨感卻愈發深重。

即使身處熱鬧的派對之中,人們依然感到孤獨,這種孤獨來自於表面熱鬧下的空虛,大家只關心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,而不是真正關心或了解彼此,因此擁有再多朋友都不夠。

這種淺層次的社交使得人際關係變得單薄,而真正有意義的聯繫反而變得稀缺。

 

▲孤獨與孤立的區別

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,與是否有朋友或家人陪伴無關。

即使在熱鬧的環境中,人們仍可能感到孤獨,因為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內心深處,源於無法找到理解和關心的對象,而孤立則是一種客觀狀態,指的是被實際隔離開來,無法與他人接觸。

要打破孤獨感,關鍵在於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,需要我們敞開心扉,讓他人真正了解我們的內心。然而,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說,這過程並不容易。他們往往在連結與拒絕之間徘徊,難以找到平衡。

 

▲孤獨與自信心的關係

心理學家指出,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孤獨,他們可能害怕被拒絕或嘲笑,因此在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焦慮和羞愧,難以敞開真實的自我,這使他們在社交中變得被動,且往往不願意主動尋求幫助。

這種被動的態度導致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更加孤立,陷入無助和自怨自艾的惡性循環。

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翰.卡喬波(John Cacioppo)研究發現,當人陷入困境時,會自然地希望與他人重新建立聯繫,這是一種尋求生存的機制。然而這一機制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會失效,導致他們對外界產生敵意,進一步加劇了孤獨感。

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研究也指出,當人們感到孤獨時,大腦中的孤獨部位(中縫核)會變得活躍。即使回到人群中,這種活躍也不會消失,反而可能變得更強烈。因此,孤獨感並不僅僅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影響,更是內在腦神經活動的結果。

 

▲跟孤獨感道別

要真正擺脫孤獨感,需要改變我們的內在觀念。

孤獨不僅僅是因為沒有他人陪伴,而是因為我們無法從他人那裡獲得理解和認同,因此需要學會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繫,且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。

正視自己的內心,學會主動尋求幫助,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出孤獨,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。